听她一堂课,少读十本书
?关于成熟与衰老?

"成熟"具体指的是什么?
我们不难评判身体成熟的标志——生理机能的健全、第二性征的出现、生长发育进入起伏较小、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状态。
那么精神的成熟呢?
它有什么标准可循?当我们说这个人幼稚、那个人成熟的时候,我们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智商?情商?人格?
我们很多人常觉得"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为人"世故圆滑"、处事"世俗中庸",这就要我们磨去真性情、丢弃"纯真"。而我们明知道"成熟"是人生无可避免之必须,却对纯洁烂漫的童真始终不忍松手,所以我们不得不长大,却并不那么想长大。可是,"成熟"真的排斥"纯真"吗?
我很怀疑。
我的身边不乏一些年过半百的老者,待人接物、言行举止无不透露着行云流水的自如、动静皆宜的舒展,我无可抑制地被这样的成熟练达、世事洞明所折服。但有趣的是,这样的"成熟"固然是经年累月之修养,却总给人清澈澄明之清新,不但不杂、不乱、不浑浊,相反还很单纯、恬淡、沉静。我不需要有巧舌去回应、用技巧去迎对,我只要静下心来去享受这恬淡交往中的舒适、这阳光拂面时的透明暖意。
我们是不是误解了"成熟",或者误解了"幼稚"?我们是不是错把"幼稚"当作了"天真"?"成熟"驱散的是"幼稚","幼稚"是"假天真""蠢天真""情绪化的天真",而"成熟"恰在为"天真""打假",为的是澄清"天真"的真相——"纯洁的天真""朴素的天真""灵魂的天真""逆境时还会感恩的天真""吃亏受骗后仍与人为善的天真""历经世事后一如既往的天真"。"成熟"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天真","成熟"最不能牺牲的就是这样的"天真",这是"成熟者"的底线,也是他的原则。就我的知觉而言,"成熟"与"天真"其实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我们从童年走向成熟,恰是由相对"狭隘的单纯"走向"博大的单纯";从童年走向成熟,我们正是由相对"无知真空的清澈"渐入"杂而不乱、丰富和谐的清澈"。
童年的清澈,是因为我们涉世不深。那时的我们知道得很少,经历得很少,而即使是我们知道的和经历的,其中的绝大多数也是经过了他人的分析、辨别、筛选和加工改造。童年的我们尚未建立起"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所以没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自净能力",我们所品尝到的生活的酸甜苦辣,业已经过了他人的"咀嚼""回味""过滤",我们接触到的世界业已经历了"他净"过程,由污水蒸馏为纯净水,从生活提炼成童话,暴风骤雨业已被遮挡在我们的认知世界之外,我们感受到的只是和风细雨。童年时我们听父母讲美好的故事,也生活在父母精心创造的美好故事中。我们因为善良美丽的公主受难而落泪,而这样的落泪也成了我们美丽生活中绝无仅有的"受难"。我们没有亲历原始的生活,没有直面真实的世界,我们亲历的是经过他人意志(往往是善意的)如筛子般筛过的生活,我们站在父母、师长用爱与保护编织的无形栅栏内远眺着看似真切的世界。童年的清澈和单纯,往往是无菌环境的结果,是花房中常年室温的效果。"水至清则无鱼",那样的"至清"依赖于"纯净",那样的"至纯"源于"无物""无知""真空"。
成熟的清澈,是因为"专精而不自闭,开放而有所守"。随着自然的成长成熟,我们知道得更多,经历越来越复杂。与之同步发生的是,至亲日渐衰老,无菌环境渐渐瓦解,我们不得不凭借一己之力独对世界、自建生活。自我的独立包含了经济的独立和精神的独立,缺一不可。经济的独立意味着物质的自给自足、无需他人的供养。精神的独立则指向独立的自我辨析、选择和创造的能力,不被他人主宰,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视他人的忠告或建议、不接受他人善意的帮助或提醒,那是"自闭""自负""自大""刚愎自用"。"成熟"的精神在生活的前行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净"系统,分辨清浊、判别优劣,但它对清浊优劣的评定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自净系统"本身也需要经历一个渐趋"成熟"的动态过程,它在净化外物的同时也需自我反省、自我审查、自我检修、自我净化,以此确保"自净"的功能不陈旧、不僵化、不独断、不受"自以为是"这种病毒的侵染。
所以,我们不应逃避成长,更没必要将"成熟"视为"世故圆滑""俗不可耐"的代名词而拒之以千里之外。"成熟"不浑浊,而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澈;"成熟"不浮躁,而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沉静;"成熟"不是来源于"快感"之"乐",而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开朗达观";"成熟"并不意味着眼神中的"世故""沧桑",而是指向内心始终如一的天真纯洁;"成熟"不是人格上的"皱纹",而是永不起皱纹的灵魂。

陈果,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
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复旦bbs有很高人气,是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
人物经历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
1999年10月-2001年6月,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5年5月,担任"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
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5年5月,担任"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
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 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研究课题
寻找通达真理之路——青年黑格尔哲学思想发展史
德育理论课教学对非逻辑语言的运用——以文艺、信仰、形体语言为例(上海市2012年度阳光计划)
研究成果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10年7月,陈果讲课的视频被复旦大学学生传上网络后被热捧,从而迅速蹿红网络。

陈果的经典语录
1.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 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19.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的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20.人对最亲近的人最残忍,因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点点滴滴的优点。(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药煎好放到你的床边。当有一天他们对你说:到桌边来吃药!你是不是会觉得他们变"坏"了呢?)
21.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有时候物理距离的增大,人的距离却变得如此之近)。
22.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我们很多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为孤独者即有趣者。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
23.我不装QQ和MSN,因为我需要我自己的时间,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无意地陷入某些对话中去。
24.人是有"贱"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