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 1

经常收看《新闻联播》和流览报纸的中国人,不仅耶路撒冷不是什么生僻之词,伴随多年阿以冲突的持续新闻报道,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这些地名亦早己耳闻能详。然而,当我站在耶路撒冷老城东面的橄览山上俯瞰这座世界瞩目却命运多舛的千年古城时,内心却承受着从未有过的震撼。


据2000年耶路撒冷年鉴统计,该市市内即有1204座犹太会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而耶路撒冷老城面积一共才1平方公里。难怪在犹太教圣经《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就在耶路撒冷"。1981年,耶路撒冷老城及其12米均高的城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耶路撒冷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19世纪的埃及诅咒祷文和公元前14世纪的亚马拿泥板。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率领以色列人征服了迦南地区的耶布斯,后向南扩城,并定都于此,更名为耶路撒冷(Yelushalagim)。上下两图摄自约旦马达巴的圣乔治教堂,地板上残存的马赛克中东地图由东正教徒于公元六世纪制作。地图中有白边环绕的椭圆形区域就是耶路撒冷。


大卫王把约柜迁到耶路撒冷,并为约柜建立了会幕。其子所罗门王于公元前970年即位,花了七年时间,在老城东南的圣殿山修建了犹太人的第一座圣殿。这座所罗门圣殿也是约柜最后确知所在的地方,从此确立了耶路撒冷在犹太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我相信全世界犹太人都希望历史永远定格于此,让耶路撒冷永葆上帝恩赐的九分美丽。不幸的是1000年后,世界上诞生了一个叫耶稣的头号名人,尽管降生在一个马槽中。更不幸的是又过了小600年,有一个叫穆罕默德的人站出来说,按照天使加百列的启示,自己就是最后的先知。哇,原来先人们是这么玩的?难怪说人是猴子进化来的,真是越变越精了。现如今你再这么玩,别说点赞、圈粉没戏,连拍板砖的都找不着一个,压根就没人搭理你,大爷我还是巴菲特呢!(上图摄于伯利恒的圣诞教堂)


在过去3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军、马穆鲁克军、土耳其人和英国人轮番登场,征战耶路撒冷,导致耶路撒冷在历史上曾经18次被夷为平地。其间除了一次对巴比伦,两次对罗马的失败反抗,犹太人基本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背景的军事力量对抗的看客和牺牲品,或寄人篱下,屈辱苟且;或逐出家园,浪迹天涯。


一句话,犹太人建了耶路撒冷,修了圣殿,放入约柜并和平生活了400年的地方,最后没他们什么事了,除了苦难。最好的证明就是你现在走遍耶路撒冷老城,所有高大上的宗教寺堂不是基督教的就是伊斯兰教的。否则,怎么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故土,想哭也只能站在露天对着墙根哭呢?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原来打得不可开交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竟然同根同源。与其问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倒不如问当初为何要分,且越分越多?恕我直言,不分怎么可能有第二、第三个老大?老大多了自然就得打,不打怎么证明自己是老大?其余都是洗地的故事。最要命的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亚伯拉罕系的三大宗教均以耶路撒冷为自己的圣地,但历史证明,这1平方公里巴掌大的地方哪里是什么圣地?从来就是一个角斗场和火药桶,留下的只有累累无辜白骨。


有了上面这些起码的历史知识做铺垫,我们就可以按照这张地图去开启我们的耶路撒冷文化之旅了。耶路撒冷古迹众多,这张图虽然已为我们标出了重点,但我们仍然只能按"远看、近看、进去看"三个层次区别对待。现在我们位于城东的橄榄山,本集先完成"远看"和"近看"任务,随后各集将陆续介绍"进去看"到的精彩内容。

上面这张是我站在橄榄山上拍的耶路撒冷老城及周边的全景图,并为其中重要古迹标上了红点,共有20个之多。这还不是全部,下面又从网上借了一张反方向拍的圣殿山俯视图。上面有两处古迹标了两个红点,近处这个就是圣殿山西侧著名的哭墙,远点的那两个红点就是圣母马利亚之墓。



当然这也还不是全部,于是又跑到老城外南面的锡安山远眺,一直灰蒙蒙的天空在夕阳的奋力挣扎下多少敞亮了一点。不仅清晰拍到了满山遍野豆腐块一样的民居,还拍到了造型别致的鸡鸣堂和远处神秘的隔离墙。
(上图中的尖塔是位于橄榄山顶的俄国东正塔,旁边隐约可见升天小堂的圆顶。)



鸡鸣堂是位于锡安山东坡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纪念圣经中"彼得在鸡叫两遍前,三次否认耶稣"一事,故又称圣彼得教堂。鸡鸣堂始建于公元457年,多次毁于战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31年重建的,院子里仍旧可以看到很多遗址。该教堂外表最醒目的标志就是屋顶那只雄纠纠,气昂昂的金色大公鸡,只是今天有点背,竟然被一只大鸟骑在头上拉了屎。


说到隔离墙,我们就不得不再补上1947年后这里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了解者略过)。
1947年11月,联合国表决通过了《1947年联合国(巴以)分治方案》。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托管期满的子夜,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国。迅即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同时向以色列宣战。数月之后,交战双方打出一条"绿线"并停火。以色列因此建立了国防军并得到了西耶路撒冷,东耶路撒冷和老城仍在约旦手中。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埃及挑衅为由,对埃及发动为期六天的攻势。击败所有参战的阿拉伯邻国部队,进而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和老城,并于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73年10月6日,不服气的埃及和叙利亚在犹太传统赎罪日当天对以色列发动了突袭。以色列依靠坚强的民族意志,最终反败为胜,从此阿以再无大战。


然而,巴以冲突却日趋激化,为阻止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渗透到以境内实施袭击,以色列自2002年起,沿巴以分界线修建了高8米的安全隔离墙。如今每天有15万巴勒斯坦人凭以色列签发的当日往返出入证在以色列打工。老川普早就想跟自己的小兄弟学这一招,在美墨边境也修这么一道隔离墙,但他搞不掂议会,至今拿不到钱。

上图拍的是老城的东南角,从左到右标有4处红点,分别是马可楼(耶稣最后晚歺地和大卫王墓)、圣母安息大教堂、锡安门及圣雅各主教座堂。

照片中的指示牌从上到下依次指向安息修道院、大卫王墓和最后晚歺地。正面就是安息大教堂的局部,是否远比下面两张马可楼和大卫王墓所在的地方要高大上许多?



望着安息大教堂塔楼上的那只大脚公鸡,脑子里突然冒出世界杯上常有"高卢雄鸡"如何如何的说法。回来一查,鸡鸣堂果然属于法国修会圣母升天会的,难怪教堂里到处都是法文。可惜同样顶了一只大公鸡的安息大教堂却归属德国本笃会,因为当年是德皇威廉二世用12万金马克从苏丹手中买下的这块地。香肠和啤酒倒是德国传统特产,但搁这儿不合适,鸡就鸡吧。



安息大教堂完工于1910年,虽然外形靓丽,内部新潮,但缺少其他教堂引以为荣的圣物(通常就是有故事的石头)。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大殿四周环绕着六个别具一格的半圆形开放式金色小礼拜堂。另外,主祭坛上方的圣母携子图和绘有星座及箴言的大殿地板皆由马赛克镶嵌而成,颇有拜占庭风格。最下一层安卧着一尊面容苍白寂寥的圣母全身雕像,这尊黑色象牙圣母雕像由科特迪瓦信徒捐赠。

上图左侧城墙根下那个不起眼的小城门就是六日战争发生激战,留下累累弹痕的锡安门。右侧第二排有个半圆屋顶的建筑就是圣雅各主教座堂。这是一座位于老城亚美尼亚区的12世纪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教堂,该堂供奉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雅各和耶稣的表弟小雅各。过去只知道亚美尼亚曾经是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真不知道在遥远的圣城人家还闹出这么大动静。

上图中左前方的这座塔楼是雷地姆教堂,右后方更高的那座塔楼是圣撒瓦路茨教堂,中间这两个兰灰色圆顶以及旁边那座矮墩墩的钟楼就是大名鼎鼎的圣基教堂。


别看圣墓教堂外表不甚起眼,但在耶路撒冷那可是有里有面的知名教堂。看见二楼窗户下那把木梯子了吗?有人就为这把你都不会多瞅一眼的再普通不过的木梯写了一篇准学术长文,所以圣墓教堂咱们必须"进去看"。


上图中那座位于老城东北角的小堡垒是洛克菲勒博物馆,其前身为巴勒斯坦考古博物馆,最早的馆藏文物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晚期。那不就是上个世纪的物件吗?不去也罢。再上面一张照片中沿山坡自上而下还有4个景点,依次是主泣耶京堂、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圣母马利亚墓(被树挡住)和万国教堂。

主泣耶京堂因其外形酷似一颗眼泪又称眼泪教堂。该堂纪念《路加福音》第19章说的,耶稣走向耶路撒冷时,在此预测到第二圣殿的毁灭及犹太人的离散,当众哀哭一事。


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一看就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体量虽然不大,但那七个金光灿灿的葱形穹顶老远都能看到。该堂供奉的是一位耶稣的女追隨者,从抹大拉来的马利亚,也是基督复活后第一个看到他的人。这里还安葬着许多欧洲皇室贵妇,其中就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婆婆。


圣母马利亚墓位于上图红点处,今天没有开放参观,所以很冷清。据说进去后像个人防工程,只能看到圣母马利亚去世后躺过的石板。马利亚长眠的墓穴却在东面的小教堂中,同样大门紧闭。


万国教堂,又称苦恼教堂,与著名的客西马尼园仅一墙之隔。根据《马克福音》第14章第32-42节,耶稣被捕前夜祷告时所匍匐的巨石就奉祀于该堂主祭坛的显著位置,所以我们也要"进去看"。


在万国教堂西南方向的坡下有一个叫"汲沦谷"的地方,从照片上看可以说毫无特色,但它却是各种版本圣经多次提到的地方。《约翰福音》第18章第1节:"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 这段话记录的是耶稣结束最后的晚餐,与众门徒走过汲沦谷进入客西马尼园一事,所以客西马尼园我们也要"进去看"。下图是客西马尼园中的千年橄榄树,据说它们都看过耶稣。

耶路撒冷老城目前共有七座城门开放通行,分别为新门、大马士革门、希律门、狮子门、糞厂门、锡安门和雅法门。另有四座城门早己被封闭,其中以金门名气最大。从东面橄榄山,我们可以看到金门和狮子门。从南面锡安山,我们可以看到锡安门和粪厂门。

金门建于公元520年,一对拱门,一个是"仁慈之门",另一个是"忏悔之门"。1187年,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攻占耶路撒冷后,将其封闭并改为穆斯林的祈祷场所。
犹太教(旧约)认为,当世界末日来临时,救世主弥赛亚将从金门进入耶路撒冷,带领犹太人上天堂,包括已经死去的亡灵,这一说法直接导致周围墓地价格逐年暴涨。基督教(新约)认为,作为弥赛亚的耶稣将再次来到人间,通过金门进入圣城,开始末日审判。末日审判之后不再有人间,所有人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
世纪之交,千禧年未,金门附近曾搭滿了信徒的帐篷,人们生怕救世主一忙把自己给落下。最搞笑的是连BBC和CNN都派出釆访团队凑过热闹。


狮子门得名于城门两侧各有一对狮子浮雕,其实那只是一对豹子而已。狮子门内不远的那条街就是著名"苦路"的起点,而祭拜苦路则是朝圣的基督徒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六日战争期间,以色列第55伞兵旅的士兵就是通过此门在圣殿山上升起了以色列国旗。

靠近狮子门内还有两处挨到一起的古迹,一处叫毕士大池的考古遗址,最初被用来储存雨水,也算个水利工程吧。另一处是建在圣母马利亚父母约阿希姆和亚纳住所的圣亚纳教堂,现归属法国白衣神父会。


糞厂门不仅名字不雅,1952年扩建前确实不像一个圣城之门,感觉就是个洞洞(附老照片为证)。圣经《尼希米记》第3章第13-14节有"通过此门,将垃圾及排泄物运出城外"的记述。神父在教堂讲经时就会告诉信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的一切污秽"。

粪厂门是最靠近哭墙的城门,也是汽车进城的主要通道。这是老师带学生去哭墙前,在粪厂门外树荫下恶补相关历史知识。多数同学都能边听边记,但也有胆肥的敢在老师眼皮下竖剪刀手的。


在耶路撒冷老城尚未完成"远看"、"近看"任务的就只剩下圣殿山上那座有金色半球的圆顶清真寺和它南面一点的那座有较小黑灰色圆顶的阿克萨清真寺了。圆顶清真寺是在被罗马人摧毁的犹太第二圣殿遗址上兴建的,并于公元691-692年间完工。倭马亚王朝哈里发为了盖过耶路撒冷所有宗教建筑的风头,圆顶清真寺不仅建得体量超大且内外可谓极尽奢华。八角形外墙是由每块18米宽、11米高的精美瓷片贴出来的。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圆顶清真寺又被覆以昂贵的伊兹尼克瓷砖。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大金顶似乎很新,那是1998年,由有穆罕默德血脉的约旦国王候赛因卖了伦敦一处豪宅,筹得820万美刀,买了80公斤黄金贴上去的。


在圣城耶路撒冷,任何一个宗教场所仅有规模和奢华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靠有故事的石头,因为几千年过去了,还能留下的也就是这些所谓的圣石。圆顶清真寺自然不能例外,在它那硕大的金顶之下就供奉着这么一块非常有故事的巨石。按伊斯兰教的说法,在天使加百列的陪同下,穆罕默德就是踩着这块石头登天的。


然而犹太人认为,当初圣殿没有被毁的时候,这块石头是俺们早就摆在圣殿至圣点的。按犹太教的说法,这块石头是亚伯拉罕准备献祭他的儿子艾萨克的地方。悲催的是如今非穆斯林仍被禁止进入圆顶清真寺,这让犹太教徒情何以堪?特别是现在整个耶路撒冷已被以色列牢牢把控在手中的情况下。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以色列当局给圆顶清真寺管家发了个伊妹儿:"从即日起,圆顶清真寺必须对全体公众开放,不分种族、信仰,门票200元/张,特此通知!" 你又能咋地?可人家没那么干,看来以色列还真不是混不吝的主。


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仅次于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圣寺。"阿克萨"在阿拉伯语中有"极远"之意,故该寺又被称为"远寺"。《古兰》第17章中有"他教自己的仆人,由禁寺夜赴我赐福于其四周的远寺"这样一段文字,说的是公元621年7月的一个夜晚,穆罕默德在天使加百列的陪同下,自麦加乘一匹人面牝马一夜来到耶路撒冷,并由此登天的事儿。阿克萨清真寺也因"夜行登霄"的传说有了特殊的宗教地位和影响力。


阿克萨清真寺也是在犹太第二圣殿残存的基墙上,于公元705年,由倭马亚王朝哈里发大规模兴建的。在其后1000多年里,除了地震,从未毁于任何一次战火。历代征服者都只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修复和扩建,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我个人认为这得益于阿克萨清真寺的"非典型"外观。任何教派的人来了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契合点,至少没有特别犯忌的地方。

唯一一次例外还发生在1969年,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观光客放火烧了该寺一个角和1187年放入的敏白尔,这是一个用象牙和珍贵木材制作的讲经用的宣讲台。这个福音派基督徒天真地认为烧了阿克萨清真寺,耶稣即可早日复临,并为在圣殿山上重建圣殿开路。


从来没有哪一座城市的历史会被一本书所主宰,从来没有哪一座城市的存在是为了演绎一本书,耶路撒冷就是这座城市,《圣经》就是这本书。 (待续)
(本篇共计73张图片,其中10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